近日,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期中学委座谈会。会议聚焦课堂教学实效,师生双方坦诚交流,直面“早八课堂”活力不足、理论课程艰涩难懂、作业反馈机制待优化等现实挑战,共同探讨提升课堂质量、激发学习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观察与集体智慧。

图一:学委座谈会现场
课堂痛点:活力缺失的现实镜像
座谈会上,学生代表敏锐的观察和详实的数据,精准描绘了当前课堂生态的几大困境:
“早八”课堂的疲惫感: 部分课程安排在早晨第一节(“早八”),学生普遍反映难以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导致出勤率波动、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动力的维持面临挑战。
理论课程的“距离感”: 部分理论性强的前沿专业课,有时存在讲授节奏过快、师生互动不足、鲜活案例欠缺等问题,使得部分学生感觉知识难以落地,理解上存在障碍,学习体验如“雾里看花”。
作业反馈的“压力感”: 学生反映部分课后作业存在数量与目标效果不够匹配、反馈不够及时或清晰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预期作用,反而可能成为负担,影响学习效能感。

图二:学委座谈会教师代表
师生共识:破局之道在于深度连接与精准施策
面对学生反馈的痛点,与会教师展现出高度的重视的姿态。教师们充分肯定了学委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价值,并积极回应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教学理念反思:有教师代表提出“因材施教”的关键思路,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需要更加精准地对接学生多样化的认知基础和实际需求。
学委赋能新角色:学院院长时万青教授在总结中明确了下一步行动的三大方向:一是加强对新生的学业引导,帮助其尽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规律,建立高效自主学习体系,打好基础;二是赋予学委更为主动和核心的角色定位,要求其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要成为课堂学习生态的“传感器”和“催化器”,深度参与教学反馈与改进建议的形成;三是 学院层面将建立更快速、更闭环的教学信息反馈处理与响应机制,确保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建设性意见能被及时、有效地采纳和落实。

图三:学委座谈会学生代表
迈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
本次座谈会是国关学院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和成长需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尺。座谈会展现出学院敢于直面问题、师生平等对话、共商解决方案的良好氛围,为解决“早八困境”、活化理论教学、提升作业效能等问题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改进方向。
国关学院正以此为新起点,努力将知识传授的场所转变为思维碰撞、能力塑造和价值引领的高地,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激发潜能、启迪智慧的“思维激发场”。这场始于期中教学检查的深度交流,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学院教学反思、持续优化、向更高育人目标坚实迈进的新征程。